遼河之畔,晨霧初散。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臥龍湖上,北歸的天鵝掠過碧波,在湛藍的天際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這座地處遼北的縣城,曾因風沙殘虐而飽受困擾,現在卻以“零返貧”標桿、百億級生物化工園、“無廢城市”試點等亮眼標簽,重構人們對東北縣域的傳統認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生態修復到產業躍遷,康平縣是若何實現這一系列華麗轉變的?振興不是“等靠要”,而是“闖改創”,康平縣委書記王鐵利在接收本報采訪時,道出了這場變革的焦點密碼。
扶出脫貧致富的“精氣神”
2016年,康平縣脫貧攻堅首戰正式打響。彼時,全縣有43個省級貧困村、7418名貧困生齒,貧困發生率較高,脫貧任務艱巨。
在東升鄉東升村,村黨支部書記趙龍帶領村平易近成立龍旭種植專業一起配合聯社。一起配合社采用“保底支出+分紅”的形式,村平易近以地盤、資金進股,年終獲取保底支出并按股利潤分紅。“我家把13畝地流轉給了社里,平時我還能在社里打零工。當年就領到了一萬零四百元,加上打零工的支出,純支出近兩萬元,徹底甩失落了‘窮帽子’。”建檔立卡貧困戶孫景海說,和他一樣,其余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都領到了分紅,生涯逐漸有了起色。
經過一年盡力,康平縣歷史性地摘失落省級貧困縣帽子,貧困生齒所有的脫貧,貧困村銷號,貧困發生率歸零,創造了遼北脫貧的“康平速率”。
康平縣在脫貧攻堅中充足發揮村黨支部和第一書記感化,引導貧困戶樹立“好日子靠干、重生活靠拼”的意識,喚醒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同時,積極摸索資產收益扶貧、光伏扶貧等形式,壯年夜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生齒就業增收。
北四家子鄉高家街村黨支部書記陳井旺說:“貧困戶缺資金,我們幫貸款;缺技術,請專家培訓。人窮志不克不及短,只需有信念和干勁,就能過上好日子。”該村貧困戶陳百仁感歎道:“村黨支部書記常來家里勸我養牛脫貧致富。現包養在我不飲酒、不打麻將了,同心專心把牛養好,把母親的病看好,供兩個孩子讀書。”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重生活的起點。2021年進進過渡期后,康平縣始終緊繃“防返貧”這根弦,構建起“監測預警、精準幫扶、動態清零”的包養平臺推舉立體防護網。監測標準逐年進步,縣鄉村三級聯動網絡24小時運轉,確保應納盡納、應扶盡扶。
216戶443人監測對象被及時納進幫扶,通過產業攙扶、就業培訓等辦法,174戶363人勝利打消返貧風險。針對監測對象,康平縣創新“一戶一策”:為有勞動才能的推薦務工或參加一起配合社,為弱勞力者開發公益性崗位,將無勞力者納進低保并落實“一對一”幫扶。
包振祥是二牛所口鎮敖漢村的脫貧戶,脫貧攻堅任務隊為他家量身打造了蛋雞養殖脫貧項目。“在任務隊幫扶下,我家開始養蛋雞。沒等雞下蛋,縣里就幫我們聯系好銷路,現在雞蛋最基礎不愁賣。我預計再擴年夜規模,好好干。”包振祥充滿信念。
同時,康平縣重視激發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通過技巧培訓、電商攙扶等方法,讓脫貧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二牛所口鎮劉家窩堡村從“空心村”逆襲為“遼北第一向播村”,培養“靈芝年夜嫂”“花生小哥”等農平易近“網紅”,年電商銷售額衝破百萬元,50余名婦女通過直播培訓變身“新農人”。
康平人沒有就此停下程序,而是將眼光投向更遠的產業賽道,推動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搭起生物化工的“產業架”
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康平縣,在沈陽市工業版圖中長期處于末位——2023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僅52家,工業企業總產值為57.1億元,僅占沈陽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0.8%,與全市均勻程度差距顯著。而今,這片地盤正演出著“風光變現”的產業奇跡。
為打破發展的困局,康平縣委、縣當局安身本身資源稟賦,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周全振興座談會上的主要講話精力,深度謀劃工業產業新布局,精準錨定生物化工產業賽道——依托豐富的風力資源優勢和充分的農作物秸稈資源,依照以制氫消納綠電、以氨醇油消納氫的產業連接形式,打造從清潔動力到綠電、從綠電到氫、從氫到氨醇油并融會其他生物化工產業項目標“清潔動力+綠色燃料”和“清潔動力+生物化工”綠色低碳產業鏈,一條承載新質生產力的綠色賽道漸漸鋪開。
從2024年啟動園區規劃到本年1月通過省級認定,康平縣廣年夜干部鉚足一股勁,橫下一條心,搶抓機遇不放松,歷時8個多月時間,不僅完成了全省最年夜規模的城市開發邊界優化調整,為園區規劃出4.48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更以驚人的速率通過了省級化工園區的認定,創造了全省化工園區認定的最快紀錄。
292.6公頃的城市開發邊界調整,近7000頁的組卷資料,30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沈陽爭取政策支撐,200多個晝夜的接續奮戰……這背后是康平縣干部的擔當和支出,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力。
現在,沈陽生物化工產業園區已儲備高低游產業項目百余個,涵蓋綠色動力、生物制造、生物新資料、精細化工等多個領域。隨著園區優質項目標慢慢落地,不僅能夠為康平縣工業發展注進強勁動力,更讓“不敢想”變成了“敢想”,“不成能”變成了“能夠”。
國能20萬千瓦、華潤30萬千瓦、電建20萬千瓦風電項目將于本年6月全容量并網發電,全縣清潔動力裝機總量將達到211萬千瓦,穩居全省前列。同時,依托南邊科年夜沈陽富萊聯合實驗室,康平縣正加速打造“全釩液流電池全產業鏈生產基地”,為沈陽建設“儲能之都”貢獻氣力。
康平縣正依托本身獨特的資源稟賦,緊抓“雙碳”戰略發展機遇,借勢生物化工產業的東風,實現資源變現、人才集聚、產業升級的“三級躍遷”。這不僅是在“無中生有”,更是在“借勢而強”。
未來,康平縣將錨定“全國綠色氫基動力生產基地、東北綠色生物化工產業示范園區、遼寧振興衝破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樣板”三年夜目標定位,盡力成為“邊緣型、非資源富集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示范。
當生物化工的藍圖慢慢化作現實,康平人始終記得:發展的底色,必須是生態的綠色。
筑起松濤鎖沙的“生態梁”
在孫家店林場“萬畝松”生態游玩區,原林業局副局長張青山的故事被鐫刻在記事包養網排名碑上。從20世紀60年月起,張青山帶領鄉親們在沙坨子上種下第一棵松苗,現在這里已構成128公里長、3公里寬的綠色長城。
這場“綠色反動”席卷科爾沁沙地南緣。康平縣實施“北部防風固沙、中部封山育林、南部河流綠化”工程,累計管理沙地170余萬畝,建成1.2萬畝的樟子松人工林基地,叢林覆蓋率從“十二五”末的18.6%晉陞至24.1%,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了“生態氧吧”。
王鐵利介紹,康平縣始終堅持“科技治沙”理念,在“新萬畝松”項目中引進班克松、紅松等耐旱樹種,其成活率較傳統樹種晉陞20%。同時,通過無人機巡林、智能監測系統等手腕,實現叢林火災預警、病蟲害防治的精準化管控。
在康平縣城北,臥龍湖的蛻變堪稱生態管理的典范。十年前,這里因過度開發一度干涸,湖床袒露、沙塵蔽日,周邊居平易近苦不勝言。2015年,一場規模絕後的生態修復工程啟動:
從實施城北明渠淨化管理工程,到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從實施進湖河道生態封育,到建設臥龍湖生態補水工程……一項項無力舉措的實施,讓臥龍湖的水質獲得了顯著改良。現在,臥龍湖的水質已穩定達到Ⅳ類標準,成為東北亞最年夜的候鳥遷徙停歇地,每年吸引白鶴、天鵝等百萬只候鳥停歇,被譽為“遼北明珠”。
在生態管理中,康平縣更重視“護綠”與“生金”結合。推廣“林藥間作”等形式,林下經濟年產值達百萬余元;康平縣還摸索林業碳匯買賣,讓“空氣”也能變現,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當“無廢城市”試點落戶康平縣,一場資源循環反動悄然展開:煤矸石全量應用,渣滓焚燒發電并網,畜禽糞污資源化率達百萬噸級。2024年,康平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9天,環境空氣綜合質量連續3年堅持在沈陽第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既要守護生態,更要讓蒼生共享紅利。”包養網王鐵利說。近年來,康平縣依托生態資源,打造了臥龍湖馬拉松、觀鳥季、冬捕季,巴爾虎山巴圖魯越野賽等文旅brand,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超3000元。
遼河之畔,風起云涌。當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墮入“路徑依賴”,康平縣以“邊緣型、非資源富集區”的弱勢條件,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其經驗表白:振興不是“等靠要”,而是“闖改創”,不是“復制粘貼”,而是“特點突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