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功夫視域下杜甫暮年的崇佛轉向
作包養網比較者;崔海東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 《武夷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蒲月廿五日乙未
耶穌2019年6月27日
摘要:杜甫平生儒行,可是暮年確又轉崇釋教,考其緣由,實因其人生坎坷,困于命運之多騫,同時儒門功夫衰微,不克不及供給有用資源以安居樂業,故轉向釋教。自儒家功夫檢討之,一則鶩外而遺內,有效無體,只將儒家視為一種個人職業與包養網車馬費國家軌制的設定,全然不關心性修證;二則性格非狂即苦,始終不克不及自作功夫,以謹記天命。
關鍵詞:杜甫,崇佛,檢討,功夫
杜陵之雄,論者眾矣。本文則擬在儒家功夫視域下,考核少陵暮年崇佛之轉向。有唐儒者之于釋教,或佞或崇,或友或辟,少陵即為崇佛之代表。故考核其轉向,對厘清唐代儒家之發展實有裨益,是以愚不避谫包養違法陋,獻曝如下,以待方家。
一.青壯儒行
少陵之為儒士,此論萬古不磨。清人劉熙載裁定少陵“平生只在儒家界內”[1],后之學者多宗之,間有以少陵耽佛者亦甚勢微。
(一)出處頓挫,不墜青云
少陵從小所受的教導重要是儒家的詩書教導。天寶九載(750),其在長安獻《雕賦》,在《進雕賦表》將本身的受教過程說得年夜體明白:“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矣。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視于躲書之府,故全國學士,到于今而師之。臣幸賴先臣緒業,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余篇。今賈、馬之徒,得排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2]從此文中可以看出,少陵自幼便承家學,至為清楚無誤。
少陵自幼志向遠年夜,除了欲為良臣,“致君舜堯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之外,甚至曾“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此是自比商周之先祖,開不貳偉業者也。又云“周室宜中興,孔門未應棄”(《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此是欲效孔子再興周室!此足見少陵自我之認同,滿是儒家先圣。並且少陵平生坎坷,然屢挫屢奮,顛沛必于是,冒昧必于是,儒家思惟在其平生中無疑占據重要位置。據莫礪鋒師長教師統計,杜詩中共有四十四處用“儒”字[3]。其《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可謂經典之自述。此詩開頭兩句“紈袴不餓逝世,儒冠多誤身”,是本身年夜半生人生感歎之總結。宋范溫《潛溪詩眼》謂“此一篇立意也包養價格,故使人靜聽而具陳之耳”[4]。
接著少陵回憶本身在開元二十三年(735),以鄉貢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其時年方二四,已是“觀國之光”(參觀王都)的國賓了。又敘本身讀書勤多,為文神助,楊雄、曹植皆可敵之。當時的文壇名宿李邕主動登門拜訪,王翰亦欲卜居為鄰。本身頗覺為人中龍鳳,立志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即要回歸唐虞之治。未料人生轉折這般,三十年來,流浪江湖,四處乞食于人,得些殘杯殘羹。然心中認為天命不當這般,實不甘崎嶇潦倒平生,故欲再作登攀,我便如那白鷗,萬里波濤,誰人能馴[5]。縱觀此詩,盡管崎嶇潦倒,少陵依是百折不悔,初志畢現。故朱子對漢唐儒批評甚厲,然亦謂“子美卻高”[6]
(二)忠君愛平易近,貫攝平生
少陵“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7]是其真實寫照。一則處于廟堂之中,極有責任心,如《春宿左省》詩云:“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坷。明台灣包養網朝有封事,數問夜若何。”[8]唐時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此是他深宿左省,反復難眠,考慮明日上朝之事。又如《晚出左掖》:“晝刻傳呼淺,春旗簇仗齊。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樓雪融城濕,宮云往殿低。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9]此是退朝之后,猶夜晚加班任務,其以孔子“必也無訟”為目標,故審查相關諫書,覺無需要上奉且能夠擾亂同仁關系者即將之焚毀,使不為亂。我們可以同時的岑參之詩作一對比,岑有《寄左省杜拾遺》詩云:“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進,暮惹御噴鼻歸。白發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10]岑懷隱往之心,故諸事從簡,然彼時安史之亂,朝上焉能無事。
二則流浪江湖亦不忘君平易近。如乾元二年(759)自東都洛陽至華州的路上,他寫下了以愛國愛平易近著稱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中寫下有名的《春看》,此中“國破江山在,城春草木深”,真是無限河山蒼生之意,盡凝十字。故后人都能體會、嘉許此忠君愛國憂平易近之精力。如《新唐書·杜甫傳》稱杜甫:“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11]東坡亦云:“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浪饑冷,終身不消,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12]清仇兆鰲亦云:“蓋其篤于倫紀,有關君臣父子之經;發包養站長乎性格,能合興觀群怨之旨。《前塞》、《后塞》諸曲,痛書烽鏑阽危;“三吏”、“三別”數章,慘訴閭閻疾苦。”[13]
(三)承嗣圣門,列諸道統
少陵之為儒士,千秋功過早有定論。在唐時,子美已獲高名。后世甚至有以少陵為繼文雅、列道統者。如宋龔鼎臣云:“韓文公古詩曰:‘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謂李、杜也。……此皆原孔子天未喪文雅之意。”[14]李覯《上宋舍人書》云:“賴天相唐室,生年夜賢以維持之。李、杜稱兵于前,韓柳主盟于后,誅邪賞正,方內向服。堯舜之道,晦而復得;周孔之教,枯而復榮。”(《直請李師長教師文集》卷二十七)[15]清吳喬(1611-1695)更向朝廷建議:“(杜詩)不置之《六經》中,何處可置?竊謂朝廷當特設一科,問以杜詩意義,于孔、孟之道無益。從來李、杜并稱,至此不克不及無軒輊。”[16]清黃子云(包養甜心網1691-1754)《野鴻詩的》則云:“孔子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成圣者也;杜陵兼《風》、《騷》、漢、魏、六朝而成詩圣者也。”[17]清閻敬銘(1817-1892)《杜解傳薪摘抄序》云:“杜子美一代詩宗,其忠君愛國之心,濟世經邦之略,一托于詩,又其生平,年夜德不逾,亦并無小德收支包養妹,悟道甚邃,體道甚純,洵失意則稷契皋夔,不失意亦顏曾冉閔,僅以詩人目之淺矣。”[18]仇兆鰲在奏進《杜詩詳注》表中云:“伏以尼山六籍,風雅垂經內之詩;杜曲千篇,詠歌作詩中之史。上承三百遺意,發為萬丈光線。當代詞人,于斯為盛;后來作者,未能或先。”[19]
二.晚崇釋教
然少陵暮年又的確轉崇釋教,杜詩崇佛者不勝枚舉,此不贅引。中唐楊臣源在《贈從弟楊茂卿》詩中即云:“扣寂由來在淵思,搜奇本自通禪智。王維證時符水月,杜甫狂處遺六合。”[20]此將少陵與摩詰居士并列,實有深意。少陵所謂“狂處遺六合”包養留言板或指《看兜率寺》詩中“不復知天年夜,空余見佛尊”之類。東坡在《評子美詩》中云:“子美云:‘貴爵與螻蟻,同盡隨丘墟。愿聞第一義,回向心腸初。’乃知子美詩外另有事在也。”(《東坡題跋》卷二)[包養站長21]此詩外有事即指崇佛也。元代方回深于禪學,其《瀛奎律髓》卷一〇評杜之語有“大略少陵集,成都包養留言板時詩勝似關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高一節,愈老愈剝落也”[22],庶幾以少陵暮年參禪乎?古人則自梁實秋、郭沫若、呂澂等始亦持是說[23]。自此,討論杜甫之于釋教者層出不窮。愚以為,子美暮年崇佛,此是確論,上面即討論其轉崇釋教之緣由。
(一)個人際遇之不幸
普通說來,少陵崇佛,大要有以下三因。一是家庭影響。《新唐書·陸余慶傳》謂其祖父杜審言曾交游僧侶[24],別的少陵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自述其自小由二姑撫養長成,后者事佛甚殷,故少陵當深受影響[25]。二是包養網單次少陵年輕時曾與數位僧侶來往,如長安贊公、金陵旻公等。即使在士子中,少陵亦曾結交多位信佛之人,如李邕、房琯、張垍、嚴挺之等。以上俱見《杜集》,此不贅述。三是社會動亂所促進,季世無道,眾人易進寂滅。其實前兩個緣由已甚牽強,第三個更不克不及成立。因為安史亂中,子美尚能“麻鞋見皇帝,衣袖露兩肘”(《述懷》)[26],亂后流離,亦高揚“周室宜中興,孔門未應棄”(《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27]。愚以為,真正對其暮年轉崇釋教產生決定影響的起首便是其個人的坎坷際遇。
少陵承祖業父蔭,三十五歲到長安謀求仕進之前,衣食無虞,故可暢游吳越,放蕩齊趙,正如《壯游》所云:“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靑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28]但是父逝之后,子美即斷失落經濟來源,蟄伏長安十年,多是靠耗費祖業以及四處寄食過活。正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所云:“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殘羹,到處潛悲辛。”[29]甚至發生了向從孫包養app蹭飯被厭煩之尷短期包養尬,《示從孫濟》包養意思云:“……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30]《投簡成、華兩縣諸子》更云:“……長安苦冷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聯百結。君不見空墻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31]可見當時之悲慘。
少陵自同谷進蜀后“流浪東北”之十年(760-770),又多是寄人籬下,如至成都乃是為了依靠嚴武,嚴逝世,至夔州乃是為了依柏茂琳。初至成都,借居浣花寺內,連飯都吃不上,“進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百憂集行》)[32]。便寫信請老友高適救濟:“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冷。為問彭州牧,何時濟急難?”(《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33]待高適米來,方可揭鍋:“古寺僧牢落,空屋客居住。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34]又云:“老妻畫紙為棋局,沖弱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包養網評價”(《《江村》)[35]若沒有友人救濟,則子美一家之生涯便無著落。晚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浣花旅地志》云:“杜甫寓蜀,每蠶熟,即與兒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憫,惠我一絲兩絲。”[36]馮氏距少陵為時不遠,其記當可托。嗚呼!少陵窮困竟至這般!
(二)漢唐儒家心性功夫的衰微。
少陵崇佛的第二個緣由即是儒家功夫之斷滅。儒家所謂功夫,是針對心性格欲作自我調節、把持與優化的感性的品德實踐。其在先秦“有其實而無其名”,簡言之,可分下學而上達、上達而存養、存養而踐履(再度下學)三年夜環節。唐代儒學有三種典範,一為注疏,是所謂學問;二為出處,是所謂職業;三為經濟,是所謂軌制。其最年夜垢病在于全然不關心性本體與修身功夫,完整偏在發用一路,是為有效而無體,年夜悖孔門體用一貫之規模。儒門修證功夫暗淡形成三年夜弊端,一則心性功夫皆掉,故多德性之窳;二則不克不及謹記天命,故罹出處之悲;三則不克不及解決終極關懷,故囚存亡之獄。
少陵將儒家視為一種個人職業與國家軌制的設定,又困于命運之多騫,此時儒門卻不克不及供給有用資源以安居樂業,在此精力低谷包養條件中,無法安頓靈魂,憂患無可揮拂,其人生即由此轉向釋教,即可懂得。子美后半生幾乎都在到處亡命、寄人籬下、乞食茍活中度過。這種人生際遇對他的磨折相當年夜,他無孔門謹記天命之觀照,亦不克不及如孟子分得清求之在外與求之在內者(即氣質之性與六合之性),故始終無法排解此悲苦,愈積愈厚,逐至不成整理,轉崇舊聞之釋教,特別是專信凈土,欲投東方,以求一樂國來解脫,此一思惟發展途徑亦甚清楚矣。
三.崇佛之檢討
上面我們即以儒家義理來平心靜氣地考核一下少陵的解決窘境的計劃——轉崇釋教以求解脫——的問題地點。
(一)鶩外而遺內
其一,有效而無體。少陵年夜體偏在外王一路,只強調忠君愛平易近以及出仕為官。晚唐人孟棨即曾評論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37]然子美對于當時亂局亦無良籌,對于此政治軌制之道理之反思、調整之計劃更未著一筆,完整逗留于對現象的描寫。《新唐書·杜甫傳》也說他“放曠不自檢,好論全國年夜事,高而不切包養網比較。”[38]故他的忠君愛平易近雖符合舊之所謂忠義,然畢竟距孔門原旨亦遠矣。事實上少陵人生悲歡之根柢正在于其不克不及謹記天命。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正人。”(《論語·堯曰》)一個人生平所能達到的高度與寬度,是受著時代的諸多局限的,此是求之在外者,吾人所能為的,只是修德進業,以俟時罷了。
其二,有外而無內。少陵亦頗能將一包養甜心網顆生生成地之仁心向外推擴。此如南宋黃徹云:“《孟子》七篇,論君與平易近者居半,其余欲得君,蓋以安平易近也。觀杜陵‘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胡為將包養ptt老年末年,憂世心力衰’,《宿花石戍》云‘誰能叩君門,命令減征賦’,《寄柏學士》云‘幾時高議排君門,各使蒼生有環堵’,寧令‘吾廬獨破受凍逝世亦足’,而志在年夜庇全國冷士,其心廣年夜,異夫求穴之螻蟻輩,真得孟子所存矣。東坡問少陵何如人包養感情?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耳。愚謂少陵似孟子,蓋原其心也。”[39]清吳興柞亦云:“千載杜公,邀乎詩圣,古今騷人擬學而卒未能學,屢注而卒未能注,所以者何?杜公忠誠惻怛,格物窮理,為儒者之粹美,特以遭時數奇,守逝世善道,難免假六義以立言,申忠孝于全國耳。……杜公者,圣賢而豪杰者也。嘗試讀其《蠶谷行》、《茅舍嘆》,非禹稷饑溺之心乎?……《悲青坂包養金額》、《達行在》,屬國蘇武之節也。……《石壕村》、《無家別》召公、旬區伯之仁也。……早朝而玉藻明堂有其志,北征而吉月朝服有其恭;儒者這般可不謂有唐一代之完人乎!其他敦節義,重彝倫,聲聲吐肝膈,言言泣鬼神,雖藉草吟花之余,偶爾游戲,無不表露。然則杜詩非詩也,蓋五經之遺文耳。”(《杜詩論文序》)[40]可是少陵的問題在于,不知“自皇帝到至庶人,皆是以修身為本”(《年夜學》),個體的修身是在他這個世界能將精力的樓臺堆得有多高的基礎,假如沒有此基礎,七寶樓臺,無風亦自倒。一個人連本身都救不了,若何救萬世。連本身都把持、調整不了,若何往服務一個社群。少陵總忙著將本身的仁心外射,對本身卻無一點德性、意志的操控,注定他鶩外而遺內,最后只能留些悲吟,其他的治國平全國,則一事無成。
(二)性格之狂與苦
故愚以為,少陵完善向內功夫,即所謂反躬性體、上達道體者,雖然他的心體始終是醒的。因為沒有反躬自省,所以子美性格有兩年夜缺點:一曰狂。其《狂夫》詩自云:“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41]少陵性格之疏狂,同寅任華在《寄杜拾遺》中即云:“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郎官叢里作狂歌,丞相閣中常醉臥。”[42]北宋王讜《唐語林》卷二載少陵自云“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43],惟聞“當仁不讓于師”,未聞斤斤于文章之排名,可知其修養之差,直似一狂少年耳。其所前去依靠的嚴武亦頗同感。如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酒掉》載:“杜工部在蜀,醉后登嚴武之床,厲聲問武曰:‘公是嚴挺之子否?’武色變。甫復曰:‘仆乃杜審言兒。’于是少解。”[44]《舊唐書·杜甫傳》云:包養軟體“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包養合約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這般。”[45]《新唐書·杜甫傳》則云:“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擺佈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46]少陵之狂后人亦能感知,如韓愈《感春四首》云:“近憐少陵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47]北宋釋惠洪《次韻謁子美祠堂》亦云:“酒狂夸嚴武,登高叫虞舜。”[48]
二曰苦。少陵平生為詩耽擱,自云“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北庭貽宗學士道別》);“為人道僻耽佳句,語不驚人逝世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后人亦謂“子美博聞稽古,其用事非夙儒博士罕知其自出。”(王琪《杜工部集后記》)[49]然此尋求驚人的背后,是苦的代價。李白有《戲贈杜甫》之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50]宋人江端禮言:“人之為文,須無窮愁態乃善。如杜甫則多窮愁,賈島則尤甚,李白又近于放言。此皆貧賤之所忌。故退之欲人輟一飯之費以活己,又感鳥而作賦,甚不成也。若孟子:人不知,亦囂囂。直能受貧賤而不枉道矣。”[51]儒家是要涵養天機,把持本身的情緒,若此情有恰當的表達而為詩歌,亦從不反對,但儒家絕對分歧意為詩而詩者,此即為居心放縱甚至試驗本身感情的放縱水平,此距中和“發而皆中節”亦遠矣。辛勞覓詩煉字,純粹是文人之舉,而未得儒門之要。況如子美,年夜至平全國,小至得一苗,事事、時時、處處均以詩來記錄之,又要錘煉,平生做了那么多詩,活得年歲又短,可知平生之中,光寫詩就得耗費幾多時間、精神,故可以說,子美被詩所異化。
由此狂和苦,愚所以判少陵無反躬性體之功夫。至于上達道體處,少陵亦或有之,如“岱宗夫若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進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岳》)[52]。然此只是內在之超出,即只在內在地見此天然,而非內在地由反躬而上達得者。
由少陵此兩年夜特點,亦注定其不克不及謹記天命,解決不了終極之迷惑,后來轉崇釋迦以求解脫即不出道理之外。此內省功夫之缺掉,不獨為子美之孤案,而幾乎是唐代儒士之共業。
注釋:
[1][清]劉熙載:《藝概·詩概》,上海古籍出書社,1978年,第57頁。
[2]《全唐文》卷三五九,中華書局,1983年,第3650頁。
[3]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年夜學出書社,1993年,第13頁。
[4]吳武功主編:《宋詩話包養女人全編·范溫詩話》,鳳凰出書社,1998年,第1250頁。
[5]《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09頁。
[6]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朱子全書》第18冊,上海古籍出書社、安徽教導出書社,2002年,第4326頁。
[7]《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12頁。
[8]《全唐詩》卷二二五,上海古包養sd籍出書社,1986年,第547頁。
[9]《全唐詩》卷二二五,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47頁。
[10]《全唐詩》卷二百,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470頁。
[11]《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8頁。
[12]吳武功主編:《宋詩話全編·蘇軾詩話》,鳳凰出書社,1998年,第707頁。
[13]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2351頁。
[14]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75頁。
[15]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77頁。
[16]吳喬:《圍爐詩話》卷四,《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書社,1983年,第584頁。
[17]《清詩話》,上海古籍出書社,1978年,第848、862頁。
[18]趙星海:《杜解傳薪摘抄》卷首,清同治四年刻本。
[19]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2351頁。
[20]《全唐詩》卷三三三,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819頁。
[21]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包養違法,1964年,第103頁。
[22][元]方回著,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卷一〇,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325頁。
[23]梁實秋:《杜甫與佛》,《梁實秋文集》第1卷,鷺江出書社,2002年,第605-609頁;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國民文學出書社,1971年;呂澂:《杜甫的釋教崇奉》,《哲學研討》1978年6期。
[24]《新唐書·陸余慶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4239頁。
[25]《全唐文》卷三六〇,中華書局,1983年,第3660頁。
[26]《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14頁。
[27]《全唐詩》卷二二三,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41頁。
[28]《全唐詩》卷二二二,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35頁。
[29]《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09頁。
[30]《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包養網車馬費,第511頁。
[31]《全唐詩》卷二一九,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22頁。
[32]《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11頁。
[33]《全唐詩》卷二二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54頁。
[34]《全唐詩》卷二二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54頁。
[35]《全包養網dcard唐詩》卷二二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52頁。
[36]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52頁。
[37]孟棨:《本領詩·高逸第三》,載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15頁。
[38]《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8頁。
[39]黃徹:《溪詩話》卷一,國民文學出書社,1986年,第5-6頁。
[40]吳見思:《杜詩論文》卷首,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刻本。
[41]《全唐詩》卷二二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51頁。
[42]《全唐詩》卷二六一,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651頁。
[43]《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二冊《唐語林》,年夜象出書社,2012年,第74頁。
[44]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46頁。
[45]《舊唐書·杜甫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5054頁。
[46]《新唐書·杜甫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8頁。
[47]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11頁。
[48]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184頁。
[49]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74頁。
[50]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2頁。
[51]華文軒:《杜甫資料匯編》上編《唐宋之部》,中華書局,1964年,第88頁。
[52]《全唐詩》卷二一六,上海古籍出書社,1986年,第509頁。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包養價格pttize:10.包養ptt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包養站長n0;}
發佈留言